10部波蘭電影推薦

本屆台北電影節的主題城市是「華沙」,介紹不少新舊波蘭電影。波蘭電影在國際崛起得很早,1950年代中期即有響亮名聲,甚至影響了其他東歐國家在六0年代的仿效,國寶級大師華依達(Andrzej Wajda)甚至還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本期就以10部影片(包含這次台北電影節放映的經典加上台灣找得到的DVD)來勾勒波蘭電影的一些樣貌。

1. 灰燼與鑽石Ashes and Diamonds(1958)

這是華依達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帶領波蘭電影攀上國際影壇頂端的代表作。透過一個被託付暗殺任務的反抗軍青年,不僅激起波蘭現代史詮釋的陣陣漣漪,也為青春與理想,提出永恆的詰問。包括柯波拉、史柯西斯、洛伊安德森等名導都把本片列為他們心目中的影史十大影片之一,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部華依達電影(1988年金馬影展)。除了提出誠實又大膽的觀點,他對視覺創意、氣氛營造的拿手,則令本片有別於一般勇敢的東歐電影,還富含精彩的電影美學價值。主演本片、英年早逝的男星齊紐塞布斯基(Zbigniew Cybulski)則有「波蘭詹姆斯狄恩」之稱。

2. 水中之刀Knife in the Water(1962)

俊挺的年輕人因為搭便車而結識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後來乾脆跟他們一塊登上遊艇,在大海之上,中年男人與年輕男人的較勁,昭然若揭;妻子的態度,更成了導火線。當衝突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意外,妻子對丈夫的安撫,究竟是謊言,還是出軌的證據?無論答案是哪個,都令人難安。【水中之刀】被譽為影史最佳處女作之一,不僅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還讓波蘭斯基登上時代雜誌封面,雖然在波蘭成了風雲人物,但他不久後便前往法國和美國發展,處女作的才氣與名氣,成了他的通行證。

3. 電影狂Camera Buff(1979)

【電影狂】是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首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劇情片,1979年在莫斯科影展奪下最佳影片,卻到2004年才在台灣上院線。相較於他那些已臻大師殿堂的作品,這是一部還依賴並強調起承轉合的電影,但奇士勞斯基對道德與人情的複雜檢視,卻已展露驚人的光芒。影片描述為了迎接新生兒而買攝影機的男主角,剛開始因為擁有少見的機器而得到廠裡領導的倚重,後來在業餘比賽獲得獎項,讓他更執著於「拍攝」這回事。然而當你拍的不是人家願意被看見的,或是因為影片而忽略了家人,整件事也開始變質。奇士勞斯基讓我們看到影像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力量。結尾男主角把攝影機面向自己,不僅是角色的自我反省,也是導演對影像的反思。

4. 寂靜太陽年The Year of the Quiet Sun(1984)

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的知名度好像沒有前述幾位來得高,其實他在波蘭影壇很有地位,八0年代甚至擔任「托爾」(Tor)創作小組的藝術總監,奇士勞斯基還是他的副手呢!但是當戒嚴法實施後,華依達、贊努西這類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導演,嘗試與外國合作拍片,而他最廣為人知的【寂靜太陽年】就是在此時問世的。這個關於美國大兵與波蘭寡婦的愛情故事,看似通俗,但對於二次戰後風聲鶴唳的政治氛圍,以及女主角勇敢面對爪耙子卻無力承受母親為她犧牲的道德煎熬,做出精緻的詮釋。迷人的結尾,帶有超現實的氣味。本片也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肯定。

5. 殺人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1988)

1988年,奇士勞斯基帶著【殺人影片】參加坎城影展,這是他首度在這裡入選正式競賽,透過三個原本無關的角色:充滿裡想的律師、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和態度不太好的計程車司機,構成殺人、辯護、執刑等關連。短短九十分鐘不到,卻把殺戮行為的無所不在與死刑懲處的可議性,做了極深刻的詮釋。全片黃綠陰森的色調與鞭辟入裡的省思,相輔相成。儘管評審團最後只頒給他評審團獎,卻有評論做出「希區考克拍杜斯妥也夫斯基」(技巧、思想皆屬上乘)的至高評價,除了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它也是首屆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

6. 愛情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1988)

在【殺人影片】之後沒多久,另一部叫做【愛情影片】的電影緊接著引爆影壇。劇情描述在郵局上班的十九歲男孩,每天拿望遠鏡偷窺對面的中年女畫家,甚至用偽造的領款通知單騙她來郵局,只為了看昨夜哭泣的她現在好不好;而一場走調的約會,讓他割腕尋短,卻促使對方喚回遺忘的愛。從序場充滿寓意的三角關係,到愈形複雜的道德辯證,奇士勞斯基創造了一種用「愛人者眼光」結構影片的方式。神乎其技的結尾,到今天依然是我的最愛。【愛情影片】後來因片商重發而改名叫【情路長短調】,而我通常故意忽略;就像影迷幾乎都自動遺忘【雙面薇若妮卡】當年在台灣上映的全名是【雙面薇若妮卡之前世今生】!

7. 十誡The Decalogue(1989)

更驚訝的還在後面,原來【殺人影片】和【愛情影片】不僅都是奇士勞斯基執導,還是他從電視電影【十誡】系列當中抽出兩誡加以延長的電影版!兩部都這麼厲害,你怎能不好奇另外八部呢?結果這個誡條來自舊約聖經、卻以當代波蘭生活為背景的十小時劇集,立即成為各影展趨之若鶩的神作。籌備時由於資金不只來自波蘭電視台,還包括文化部及國外,因此奇士勞斯基答應從裡面挑出兩誡拍成較長的電影版,他自己先選了第五誡「汝不可殺人」而成【殺人影片】,文化部則挑了第六誡「汝不可姦淫」,電影版卻叫做【愛情影片】!當年台灣有片商買了這套影片,卻不太知道該怎麼上映,有點草草了事,幸好現在還有DVD可供瞻仰,它被許多評論家譽為是電視史上最偉大的劇集。

8. 戰地琴人The Pianist(2002)

這部讓羅曼波蘭斯基在坎城、奧斯卡、凱薩獎大放異彩的作品,既非英雄傳奇,也不見得比同類電影更像史詩,它幾乎只描述了一個琴藝精湛、但是在戰時也只能憑著比其他人較好的運氣,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猶太人!但這種天地不仁,死亡是常態,生存才是偶然;而所有求生經驗,都不可歌可泣,而是倚賴卑微的本能與少數人的善意,恐怕才更接近親身經歷過集中營,在那裡面對母親死亡、父親分離、十歲就在逃亡與告發的恐懼間求生存的羅曼波蘭斯基的體認吧!他呈現了波蘭人跟著納粹一起在二戰初期打壓猶太人,或是部分猶太人甘願擔任打手在集中區負責管理或逮捕同胞。這是人性,是人為了生存所體現的自私。這才是本片最特殊的角度吧!

9. 追火車日記Tricks(2007)

這部由安卓賈柯墨斯基(Andrzej Jakimowski)執導的電影,主角是個6歲男孩,父母很早就分手,有天當他在車站月台發現一個疑似生父的男人後,他便處心積慮「挽回父親」。其實【追火車日記】的原片名是「戲法、圈套、惡作劇」的意思。男孩發現很多看似巧合的事,其實是用技巧讓生命掉入圈套的。於是怎麼阻擋父親搭乘的火車前進,甚至安排父母重逢,透過孩童天真的舉止與想望,而抹上一層詩意浪漫的色彩。人小鬼大的達米安烏爾(Damian Ul)把男孩演得活靈活現,彷彿整部電影就是他的遊樂園,自然演技榮獲東京影展最佳男主角。

10. 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2007)

【愛在波蘭戰火時】是華依達年過八旬、寶刀未老之作,全片角色多如過江之鯽,令人眼花撩亂,但他們圍繞著、也是華依達要揭發的,是片尾怵目驚心的「卡廷事件」:在卡廷森林裡被發現的波蘭軍官萬人塚。他們剛開始是蘇聯的俘虜,但這個地方後來被德軍攻破,所以劊子手究竟是誰?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歷史的懸案。然而本片重點不是在找出兇手,而是真相為何被禁止流傳,歷史也遭政權竄改?戰火無情,謊言與暴政更可議。因此華依達的重點不是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波蘭軍官和劊子手的面目,而是知情或被隱瞞的波蘭人的立場,與為此付出的代價。跳脫了戰場,更能看到醜陋的真相。大師本色,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