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燁 禁不住的激情

   

文/聞天祥

 

初識婁燁導演的【蘇州河】(2000)、【紫蝴蝶】(2003),直覺中國大陸冒出了王家衛、岩井俊二的同路人!

 
是因為主角重疊的身份與混淆的認同;得不到愛情的宿命;還是那濕濡的畫面與強烈的視覺呢?多年後,我不斷自問。
 
2007年,我和婁燁一塊擔任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的評審,對他的印象才從零星幾部電影(包括他在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驚鴻一瞥的演出)和屢遭禁演的多舛身份,又增加了語氣溫和但表述堅定、讓我佩服的電影觀。待評審工作結束,他前腳離開台北,我才終於得見前一年引發軒然大波的【頤和園】(2006),那超乎預期的轟烈,震碎了以往的所有印象,婁燁電影對我而言,成了別無分號。
 
【頤和園】的故事起於1987年,郝蕾飾演的女主角,從小在中國、北韓交界的圖門長大,那年她考取大學,在赴北京前,和青梅竹馬的男孩在野地發生第一次關係。大學對她而言,彷彿是另一個世界,自由、甚至有點放縱。從保守的室友、開放的同學到愛恨交織的男友(郭曉冬),這小世界的人際關係,對人的糾纏折磨可不單純。然後「天安門事件」發生了,青春之火翻天覆地燒了起來,卻又在當權者的無情撲滅下,化為沮喪的灰燼。女主角沒完成學業,也沒在老家待下,她輾轉去了深圳、武漢;她深愛過的那個男人則到德國留學。在這期間,柏林圍牆倒了,蘇聯瓦解,香港也回歸了,而中國呢?曾經相愛的兩人,十多年後在重慶再聚,想要纏綿卻又裹足不前的猶豫,似乎道盡了一切改變。
 
婁燁在這部片裡彷彿來回走了好幾回鋼索。一來,他要碰觸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最劇烈的政治風暴,跨足的時代與議題,也足以成為一篇史詩;二來,他選擇的敘事方式,是一個女人的生命,喔不,應該說是「身體史」!好幾場激烈的性愛,表面上像在挑釁道德與電檢,或是被部分人低估為噱頭,其實無不反映出人物心理的變化,甚至成為丈量時代的座標,在中國電影堪稱前無古人。我驚訝演員把身體和情感都交付給導演的那股信任,以及婁燁藉此呈現出的張力。除了影像大膽,他還搭配大量日記式旁白,但這份哲學味或文藝腔並不為過,因為它既不違背主角身份的設定,也道出創作者的另一種聲音,讓影片除了恢弘,也有細膩。
 
可是中國廣電總局以拷貝不清為由,拒絕對【頤和園】進行審查,更進一步以「未經審查而參賽」(本片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對婁燁進行五年不得拍片的處罰。被禁期間,他以數位器材在南京完成了禁忌程度亦不在話下的【春風沉醉的夜晚】(2009),又堂而皇之跨入坎城競賽,拿了個最佳劇本(梅峰編劇),甚至成為他首度角逐金馬獎的作品。
 
少了【頤和園】的時代架構,【春風沉醉的夜晚】更純粹地談愛情,卻因為攪和了婚姻與同性戀,而吸引了一些獵奇的眼光。但婁燁總能鞭辟入裡,即使是這麼社會新聞式的題材:有婦之夫在外面愛上了男人(秦昊),老婆派私家偵探抓姦,卻也教老公走上絕路。詭異的是粉碎這段情的偵探卻藕斷絲連,把傷心的男人帶進自己與女友的旅程,看似相安無事的三人行,最後還是免不了面對自己、相忘天涯。經歷兩段三角關係的男人,避不過前度情人的髮妻在他頸上狠狠劃下仇恨。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最後他在傷疤下紋了一朵花,看似塵埃落定,回歸平靜,卻又在不經意間,想起舊情人為他念郁達夫的光景。婁燁嘗試同志題材,成功地在現實與詩意之間,直視肉體與靈魂,無論尺度或深度,都不手軟。
 
拍了中法合作的【花】(2011)之後,【浮城謎事】(2012)成為婁燁由「地下」回到「地上」的作品,但依然有其勁道(但審批又是一番周折)。故事從一場「富二代」飆車肇事的意外開始,婁燁沒放過呈現特權及有閒階級的可憎臉孔,卻又像虛晃一招!因為這並非故事起源,底下還有恐怖謎團。郝蕾、秦昊兩位先後被他琢磨出光芒的演員首次同台飾演夫妻,衣食無虞、家庭美滿的郝蕾,帶女兒上下課時認識了另一個年輕媽媽(齊溪),從點頭之交變成談心朋友,這下安逸的日子才開始地層下陷,等到和片頭車禍連上後,童話便轟然毀滅。
 
 
◎精采完整內容請見世界電影雜誌2014年6月號5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