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的眼淚

日本片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在台灣被禁映。至少在我讀國小的七0年代中期到八0年代初期,從來沒在戲院看到過日本電影。直到1980年首度舉辦金馬獎外片觀摩展,也就是今天的金馬影展,方才引進四部日本電影,包括【望鄉】(1974)、【砂之器】(1974)、【老師的成績單】(1977)、【二○三高地】(1980),而他們也成為1984年日片在台解禁後,最早叩關的一批片。

我記得國三某個下午放學後,我去專映外國電影的板橋戲院,原本打算要看的是好萊塢的【小精靈】(Gremlins,1984),不巧正好換片,不想白跑一趟的我,索性進去看了【砂之器】。這個意外插曲,卻讓我認識了日本推理小說及電影某些特別的個性。

【砂之器】的情節錯綜複雜,起源是在國鐵蒲田操車場發現一具男屍,從這具男屍調查起,才發現死者是一位退休巡警,而兇手竟然是即將與議員之女結婚的名音樂家。本片對調查過程的描述有點誇張,但真相大白後再花上大量篇幅描寫兇手與死者關係的段落,卻令人為之動容。原來行兇的音樂家和賀英良(加藤剛 飾)年幼時與感染痲瘋病的父親(加藤嘉 飾),從津輕一路乞討到龜嵩,只能以砂作成食器,貧苦至極,然而兩人的情深又叫人鼻酸。途中,父親病情加劇,被龜嵩的巡警三木(緒形拳 飾)見義勇為送往隔離療養,膝下無子的他打算收養孤苦無依的男孩。不料男孩卻不告而別,多年之後,男孩不但長大了,還改名換性,成為知名的音樂家。某日,已經退休的三木巡警讀到音樂家結婚的消息,認出他就是當年失蹤的男孩,特地跑到東京告知其生父還活著的消息,而音樂家卻為了現在的地位與聲譽,竟狠心下了毒手。

這部根據松本清張同名偵探小說改編的【砂之器】,是由野村芳太郎執導,特別的是編劇除了和黑澤明合作多部經典而聞名的橋本忍之外,還包括名導演山田洋次。原來野村芳太郎是山田洋次的恩師,不但鼓勵他多寫劇本賺取生活費,更獨排眾議提攜他,讓山田的編導基礎奠定了相當好的功夫。因此【砂之器】是已經在導演成就多受讚譽的山田洋次回頭為恩師跨刀、「純編劇」的作品。

我想這個組合是讓【砂之器】如此特別的關鍵。這部電影最精彩的不是警員如何破案的過程,而是最後偵破者在交代事情來龍去脈時,影片隨其口述回到過去的這整個大段,貧苦父子一路步行流浪,小男孩不但意志超強,還要忍耐想讀書的慾望,父子兩相依為命的感情,已達煽情的頂尖,男孩與父親被迫分離,已彷如人間悲劇;好心的警察膝下無子,想收養男孩不成,日後又因為想找回長大後的男孩而命喪黃泉,更是荒涼悲慘。在功成名就後不認父親還殺死養父的男主角,在片尾指揮兼演奏「宿命協奏曲」時,奉命逮捕他的警探,悠悠說了一句:「這時候的他正在跟父親對話啊!」看似心狠手辣的兇手,到了這裡,竟也成為一個悲劇角色。原著作者松本清張本人表示,本片是據他作品改編的電影當中,他個人最滿意的一部。看來,推理到讓人掉眼淚,是被認可的。

湊佳苗是近年非常走紅的推理小說家,尤其是被中島哲也搬上大銀幕的【告白】,拍得鏗鏘有力、叫好叫座;黑澤清以五集電視劇呈現的270分鐘【贖罪】也細密深長,後來被剪成上、下兩部電影推出。相較之下,阪本順治導演、那須真知子編劇的【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則採取了「鬆散改編」的策略,雖然同樣聚焦退休女老師和教過的六個學生被同一件往事糾纏多年(師丈為救溺水學生而慘遭滅頂),並在探訪過程中一一揭露表象之下的其他真實,但電影完全不採原著藉由書信往返推動情節的結構,而改由老師親自走訪,因此不但少了通信者這個要角,甚至每個學生的背景、事發地點,都和原著大相逕庭,日文片名改叫【北方的金絲雀們】多少說明電影自身的個性。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電影版賦予了原著欠缺的地理特色(偏僻的北海道離島、分明的季節),增加了師生透過音樂開發潛能、促進情感的重要性。這些新添元素提供了影片在攝影、燈光、配樂上的新空間。結果這部提名日本金像獎12項的影片,最後囊括的正是這3個技術獎。不像學生角色的童年與成年皆由不同演員擔任,傳奇的日本影后吉永小百合穿梭詮釋了年輕任教與退休之後這兩個階段的女老師,如她在【北之零年】(同樣由那須真知子編劇)大幅降齡、跨越時空的考驗類似(本尊現年已68歲了),憑藉著過人氣質和細膩演技去化解年齡爭議,確實有其一貫嚴謹水準。而一字排開的華麗助演陣容(森山未來、滿島光、勝地涼、宮崎葵、小池榮子、松田龍平分飾六名學生),也十足吸引人。不過一來他們的戲份被彼此以及童年部分的小演員瓜分,再者從有限的篇幅裡要做到深刻也更形困難,雖然編劇已刻意加強他們對當年這場意外的責任與罪咎,甚至還為女老師多寫了一段與離島警察的戀情,但都有如蜻蜓點水,力度不夠外,節奏也過於類似、重複,整體藝術水準或抽絲剝繭的程度都難與【告白】、【贖罪】相提並論。

幸好本片擁有一個極度煽情且具有強烈爆發力的結尾,採用了和原著截然不同的救贖方式,善盡了老師的最後一堂課,也讓最後登場的森山未來在眾星當中脫穎而出,大賺觀眾淚水。終究證明了這部從推理小說而來的電影,接近通俗劇(melodrama)精神的程度遠多過推理懸疑的趣味。或者更說明了,這類社會派推理小說到電影的抽絲剝繭中,不盡是「惡」的發掘,而更多「情」的寫真,教觀(讀)者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啊!

影迷藏寶圖

野村芳太郎雖然和松本清張合作無間,可惜因時代較久遠,在台灣要找到兩人合作影片的DVD很難。比較容易找到的反而是松本清張原著、中村登執導的【波之塔】,或是野村芳太郎執導、改編自川端康成名著的【伊豆舞孃】。

當紅的湊佳苗則已有《告白》、《贖罪》、《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拍成電影並在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