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屆坎城影展特稿》頒獎典禮&得獎片單

文/旅法影評人 梁志遠 Text by Chih-Yuan LIANG 圖/坎城影展官網   

● 74ème Festival de Cannes ● 金棕櫚獎飽受爭議 其他獎項皆大歡喜奇特的一年

  今年坎城影展的氣氛有點詭異荒涼,異於往常,由於飽受新冠疫情的威脅,國際媒體記者少了快1/2,市場展場地空空蕩蕩,不過因為去年沒有實體的影展,今年的片單豐碩,甚至開創了新單元「坎城首映」,正式入圍電影的首映盛會紅地毯上每晚還是星光燦爛,爭相輝映,最後的頒獎典禮,評審團主席史派克李(Spike Lee)一開場就要報出金棕櫚獎的得獎作品,引發全場人士大驚。最後在全場驚訝聲中,當然法國電影人士拍手叫好下,跌破專家的眼鏡,將金棕櫚獎頒給了法國女新銳茱莉亞迪古何諾(Julia Ducournau)的【鈦】(Titane),讓她成為繼珍康萍之後,第二位拿下金棕櫚獎的女導演,這部驚悚爆烈的作品,幾乎被切割成兩段戲碼,前半段我可能會因為女導演的果敢與大膽感到佩服,但是後半段想要回歸親情又想要執著狂暴放肆,除了演員的放縱演出值得嘉獎之外,整部電影並沒有一貫的延續張力,我只能說這不是我心目中的金棕櫚獎作品,只是想要震驚人們感官視覺,挑釁人們傳統規章的牽強作品而已。

金棕櫚獎:【鈦】

  共同分享評審團大獎的兩部作品,伊朗大導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的【我不是英雄】(Ghahreman),以及芬蘭導演尤侯郭斯曼寧(Juho Kuosmanen)的【六號車廂】(Hytti nro 6),兩部電影的主人翁都同樣對生命的意義提出了探討。【我不是英雄】非常單純就是一位因為負債入獄,想要提早出獄無意間成為英雄,卻飽受社交網路爭議的單親父親,在社會冷漠無情的輿論下,他重回烈獄。【六號車廂】則是一部火車旅程的電影,從芬蘭到莫斯科的奇遇之旅,困擾了生命,也喚醒了自我存在的意義。

評審團大獎:【六號車廂】

  開幕片李歐卡霍(Leos Carax)的【安妮特】(Annette),即使編導手法爐火純青,不過喪失了法國作者電影的精粹,但還是有被肯定的價值,最後拿下最佳編導手法獎。  

最佳編導手法獎:【安妮特】

  評審團獎同樣由兩部都是金獎導演的作品分享,柏林影展金熊獎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Nadav Lapid)的【阿赫德的膝蓋】(Le Genou d'Ahed),以及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記憶】(Memoria)。前一部在批判以色列現今政府的獨裁化,完全抹煞了文化藝術創作的自由,甚至是所有的言論自由。後一部是追尋腦海中徘徊不去,影響女主人翁睡眠重擊響聲的生命之旅,是一部平實長鏡頭編導手法的生命哲理作品。

評審團獎:【記憶】

  今年競賽片評價最高的作品是日本新銳濱口龍介的【駕駛我的車】(Drive my car),在拿下最佳劇本獎之前,就已經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的雙重肯定了。

最佳劇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駕駛我的車】

回上一頁

繼續閱讀